從《社會心理學》書中,提煉出了 19 條生活中的法則:
-
樂觀的心情能增強對於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臟病的人多數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
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願參加,並且在過程中付出努力,結果會更加有效,持續的好效果也會更加持久,比如減肥。
-
每個人在取得成功的時候,都會歸功於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在失敗的時候,卻會埋怨周圍的人和環境。所以下次失敗的時候不妨倒過來想想。
-
在吵架和發生衝突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考慮一下對方的感受,而且對事不要對人。
-
如果你是公司的領導或者決策人,當制定策略和任務的時候,不要把目標制定的過高,這樣會給下屬很大的壓力。如果沒有完成任務,會帶來更大的挫敗感。
-
在會議或群體中,當少數派非常不容易,應當鼓勵這種行為,並多聽聽反對意見。有時候人的從眾心理,更容易犯決策性的錯誤。
-
不要過於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關注的機率,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
-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團體是最好的,但是試著接受不同的團體、不同的人,多聽聽和你意見相左的人的意見,有時會更有啟發。
-
許多重大的、消極的事件帶給你的痛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嚴重;同樣,興奮的事情也不會給你帶來更多、更持久的快樂感。
因此,殘疾、病痛、貧窮,你會很快的適應;同樣,豪宅、名車、財富,並不能讓你幸福一輩子。 -
少關注自我形象,多關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際關係,才會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
團體的力量會更容易引發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團體裡面盡量控制自己,不要輕視煽動和教唆的力量。
-
如果 2 個選擇一起給出,過了一段時間再讓對方選擇,他們會選擇第 1 個;如果第一個選擇過後隔一段時間再給出第 2 個,馬上選擇時對方會選第 2 個。
如果你想讓對方同意你的意見,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
“登門槛” 效應:當你同意幫一個小忙,你還會同意幫一個大一點的,所以答應一件事前,想清楚這件事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
態度決定此行為,行為也會更加堅定你的態度。
-
把工作和興趣分開,為了報酬的興趣會慢慢變成負擔,而不再是興趣。
-
少看電視、色情暴力網站和雜誌,遠離那些為了 PV、收視率、金錢不惜做任何事情的媒體,這些東西更容易讓你沉迷於色情和暴力之間,從而更容易引發犯罪。
-
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相似性越大,婚姻也就越幸福和長久。
-
群體會減弱裡面的個體對事件的關注程度,他們都認為別人會有所反映。地鐵或者公車上,“見死不救” 的場景正好說明了這個理論。
-
不要以自我經驗為準,多以客觀事實和調查數據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