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渴望看清世界的本質,擁有更廣闊的認知邊界,我強烈推薦閱讀這 8 本書。
這些書籍會為你揭示世界的本質和複雜性,開啟新的視角,讓你不再局限於眼前,不再被束縛在狹小的框架中。
1、《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中國從來不只是一個國家,而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本書作者是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著名學者,曾任美國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
作者認為,冷戰後,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 “文明的衝突”。
從一定程度上說,當前世界格局正在走向沒有中心的多極世界,各極的發展狀況和趨勢不盡相同。
首先,按照亨廷頓的說法,西方文明延續了自 20 世紀初以來的衰落趨勢,這一趨勢可能持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其次,伊斯蘭文明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但短期內仍缺乏核心國家和凝聚意識。
再次,俄羅斯文明有崛起和發展的勢頭。正如俄羅斯歐亞主義者古米廖夫所言:“一個民族文化、國家、宗法社會的構成在很多方面就像一個活的有機體…… 西方世界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不再具有文化上的絕對優勢;俄羅斯民族是年輕的、有活力的民族,將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發揮作用。”
最後,不能忽視日本和印度文明在未來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書中還分析了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響力。
誠然,文明衝突的框架不可能解釋世界政治的所有現象。不同國家之間、群體之間的利益衝突、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都會影響世界政治的走向。但是,從長時段來看,文明之間衝突或融合對於國際秩序會有持續的影響。
2、《財富、貧窮與政治》
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國家的崛起、興盛和衰亡?
又是哪些資賦,讓某一部分群體更容易獲得財富?
收入不平等和財富不均的成因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在世界各國引起了大量社會和政治矛盾?
經濟學大師托馬斯・索維爾在這部全新的作品中,利用豐富的歷史材料,通過冷靜的觀察、精準的分析,深刻地探討了這一當今世界最具爆炸性的話題。
他戳破了權威人士和經濟學家模棱兩可的數據和聳人聽聞的理論,從地理、文化、社會和政治 4 個方面,以最平實明了的語言揭露了國與國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問題。
索維爾的研究超越了不同派系和理論的偏見,不僅為我們揭露世界的真相,也為我們提供了觀察、思考和認識世界本質的方法。
3、《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為什麼歐洲人憑借槍炮、病菌與鋼鐵征服了新大陸,而不是非洲或美洲土著漂洋過海去征服歐洲?
為什麼有些社會已擁有完善的社會組織、百花齊放的文化成果,而有些社會仍處在沒有金屬工具、以狩獵 - 採集為生的原始狀態?
是什麼決定了今日世界的權力和財富分配面貌?
這本書嘗試回答了上述問題。
在作者看來,食物生產的出現使得歐亞大陸搶佔了文明發展的先機,文字、技術、政府等都是糧食盈餘的 “副產品”;
而動植物種類的多寡和大陸軸線的走向,又決定了各大洲食物生產的先發與落後,這就是影響了不同種族遵循不同歷史發展軌跡的終極因。
因此,環境和資源的優渥滋養了西方文明在沃土上牢固生根,迅速結果,而非種族自身在生物學上具有優勢。
今天,戴蒙德在書中描繪的人類歷史的車輪仍在前行,現代文明社會所面臨的危機卻早已遠超槍炮、病菌與鋼鐵所代表的征服與被征服的困境。
但是,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傳染病大流行、核武器和資源枯竭的威脅時,仍然可以從《槍炮、病菌與鋼鐵》的宏大人類歷史敘事中尋找答案。
4、《時間的秩序》
為什麼我們記得過去,而非未來?時間 “流逝” 意味著什麼?是我們存在於時間之內,還是時間存在於我們之中?
卡洛・羅韋利用詩意的文字,邀請我們思考這一亘古難題 —— 時間的本質。
在我們的直覺裡,時間是全宇宙統一的,穩定地從過去流向未來,可以用鐘表度量。
可是,羅韋利向我們揭示出一個奇怪的宇宙,在這裡,時間的特質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時間消失了。他告訴我們,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取決於我們的視角……
詩,哲學,物理,在頂端匯合在一起。這就是宇宙自洽的美學,時間的秩序。本書幹貨很多,讀完絕對刷新你的認知!
5、《財富的起源》
本書作者是牛津大學新經濟思想研究所掌門人,在麥肯錫公司工作了 18 年,擔任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合夥人。
《財富的起源》回溯了經濟學的發展脈絡,用動態、主體、互動、湧現和進化 5 大視角審視當下經濟。
闡釋了商業設計、物理技術、社會技術促進財富增長的進化力量,提出應用複雜經濟學的 4 大應用領域:戰略、組織、金融與公共政策,助你利用這部物聯網時代的《國富論》決勝商業社會!
無論你是商業領袖、投資者、企業家等熱衷於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人,還是創新者、政策制定者等熱衷於了解經濟和科學將如何影響財富的人,還是對經濟學、社會組織、公共政策以及科學感興趣的學者和普通人,《財富的起源》都將為你提供一個前沿視角,幫助你了解關於財富的創造、財富的本質等一切有關財富的議題!
6、《世界是如何思考的:一部哲學全球史》
在這部具有全球視野的開創性哲學作品中,作者在遊歷各國後,以文字記錄的方式,為讀者繪製出了一幅寬廣的人類思想地圖。
人類歷史上有著諸多未解之謎,其中之一就是為什麼在歷史上的同一時期內,有著書面記錄的哲學分別在中國、印度和古希臘繁榮發展起來?
這些早期哲學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對各自的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而西方世界所說的 “哲學” 在這個故事中所佔的比重還不到一半。
於是,作者從本書開始拓展我們的哲學視野,廣泛挖掘日本、印度、中國、伊斯蘭世界的哲學思考,以及我們知之甚少的非洲與澳大利亞早期思想家們的口述傳統。
他也採訪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並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西方世界的思考更偏向個人主義?為什麼世俗化對伊斯蘭世界的影響遠低於其對歐洲的影響?……
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關於不同地區發展方式的深刻洞見,並關注異中之同,從而表明,我們通過了解其他人是如何思考的,向著更加了解自己邁出了第一步。
7、《國家的常識:政權・地理・文化》
本書通過運用比較政治學的方法,深入淺出地對世界的部分典型國家進行觀察和描述,從中選取了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亞、伊朗這 9 個國家作為分析的模型,以生動簡潔的語言從歷史、制度、政治文化、現狀、爭論等 5 個方面講述公民需要了解的 “國家常識”。
作者將國家的歷史、地理與當代的發展現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運用大量篇幅追溯各國的歷史,穿插地圖直接展現各國所處的地緣環境,並且著重闡述了歷史源流與地理環境對政治文化的變遷、制度的變更與當代議題的發展的影響。
在敘述過程中,作者還強調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性、經濟發展狀況和教育制度。
8、《國家間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
本書作者漢斯・摩根索,美國政治學家,國際法學家,國際關係理論大師,古典現實主義大師,國際法學中 "權力政治學派" 締造者。
本書是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現實主義學派的經典之作。
正如副標題 “權力鬥爭與和平” 所標示的那樣,論著旨在揭示國際政治的本質 —— 權力鬥爭,並探索締造世界和平的途徑。
作者闡釋了作為其理論核心的政治現實主義六項原則,指出國際社會中的各個國家為自身的權力和利益而鬥爭;
在現存的國際體系中,只有通過講究藝術的傳統外交手段達成國家間的妥協與和解,才能為形成一個有中央政府權威的世界國家以締造普遍和平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