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看完段永平的100條思考,我終於悟出他為何這麼牛…

image
成功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十次,可能都有運氣成分,但持續成功、把失敗控制在可控範圍內的段永平,一定是在「大道」的層面上看對了什麼、做對了什麼。

翻閱永平過去 20 多年在雪球、網易博客等平台上的分享,摘編出其中 100 條集結成文。包含他對企業、管理、投資、認知等方面長時間、多維度的思考。

大道至簡,不難發現,段永平的思想都是些再直白不過的道理,但其中卻藏著「細思極恐」的真理。

關於企業#

做企業如跳水運動員,動作越少越好。

一個企業家應該將 80% 的精力放在 20% 的事情上,這 20% 的事情能給你帶來 80% 效益。

我當 CEO 時並沒有一個時間分配表,但大致知道什麼是重要的。簡而言之,不要讓重要的事情變成緊急的事情。

有時有人問我對某一個項目有沒有興趣,我問都不問就說沒有興趣。

我知道我自己和我的企業就這麼點能力和規模,不可能再分散資源,我根本就不追求有天上掉餡餅的事。

松下幸之助講過,企業不盈利就是罪惡,但是企業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

不賺錢的生意,多少營業額都是沒用的。

就像不賺錢的淨資產有時就是累贅,比如在渺無人煙的地方建個酒店,花了 1 個億,每年虧 500 萬,重置成本還是 1 個億,現在 5000 萬想賣,這誰要?

所以我編了個「有效淨資產」的名詞。也就是說,不能產生現金流的淨資產其實沒有價值(有時還可能是負價值)。

好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就是利潤和淨現金流一直都是杠杠的,而且競爭對手哪怕在很長時間裡也很難搶。你可以想想誰的生意是很難搶的?然後再想想為什麼?

需要用很多人(相對營業額和利潤而言),是不好的模式的一個特徵。

低價是一條最容易的路,也是一條最難的路。

除非迫不得已,用價格武器總是錯的。很少人明白,低價是無法擴大市場份額的,但被迫降價有機會保住市場份額而已。

追求「性價比」的公司大多是在為自己的低價找藉口。長壽公司大概是不太強調「性價比」這個概念的。老百姓心裡有杆秤:好貨不便宜啊。

如果大凡你能做好一件東西,你為啥還要做很多做不好的東西呢?

就像怎樣改變茅台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啊?多推一些便宜的非 53 度酒,包括茅台啤酒和紅酒,甚至茅台米酒啥的,以及茅台礦泉水、茅台酒店、茅台手機、茅台空調,加快推出的速度,5 年出廠的規矩也不要了,假酒也不管了……10 年後,茅台的地位應該就徹底不一樣了。

「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平庸企業的敵人。」你可能認為這個原則平淡無奇,但我是通過深刻的教訓才學到的。—— 引用:巴菲特

image

企業文化指的就是「利潤之上」的追求。「利潤之上」和「利潤之外」好像是有一點點差別的,「利潤之外」可以被理解成不同於利潤的追求,「利潤之上」的目的則似乎會不同。

很難判斷一個企業文化是否好,但看出不好的企業文化要容易得多。

我在美國的時候,去機場接一位步步高的同事,估計要在機場等 1 個小時,所以在停車場投了 1 個小時停車收費的幣,結果那位同事提前半小時來了。

這就有個問題,多投了半小時的幣,是繼續在車裡等這半小時還是浪費多投的這半小時的錢?結論不言而喻,現實生活中肯定是開車走人的。

但在實際決策中,很多人都犯繼續等下去的愚蠢錯誤:這件事我已經投了幾千萬呀,怎麼停得下來,為了救這些沉下去的成本再投入幾千萬,明知事情是錯的還要堅持做下去,結果自然是敗得更慘。

在原則性問題上,不能脫離事物的屬性,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是非不應該給利益讓路。

我經常會用擬人化的角度去想一家公司:我不想打交道的人,我也不想投資他們的公司。

凡是說要把市值做到多少的公司,我都不碰。

從外面請顧問對自己公司做戰略評估,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很難理解當自己都不知道該用什麼戰略時,別人可以幫得上忙,不管別人是誰。

旁觀者清的情況下,或許他可以指出錯誤,但要教會自己該幹嘛大概是不可能的事。還有就是,讓問題自己找問題大概是找不到問題的。

我如果認為一家公司不誠信的話,我就不碰了,禁區大概是兩個:生意模式不好、企業文化不好。

企業文化不好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經常說瞎話,你只要看他以前說過多少瞎話就明白了。

這裡透露一個小機密:任何東西都是標實價、不講價的好。可以講價實際上對賣家而言,是個非常短視且成本很高的行為。

成本很高指的是無法授權且容易造成管理漏洞,短視指的是如果可以還價,那就是在鼓勵回頭客來討價還價。對客戶而言,任何討價還價都會讓他們有「可能吃虧了」的感覺,因為客戶覺得價錢還沒還夠。

所以我們在 20 多年前就沒有討價還價了。不討價還價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大家慢慢想哈。

消費者長期來講,是極聰明的一個群體。所謂的營銷對一個公司來說,只是一個環節而已,相當於木桶的一塊板。

凡是認為公司好是因為營銷好的說法,其實就像認為一個能裝水的木桶是因為有了一塊叫「營銷」的木板一樣可笑。

image

如果國際化指的是學到世界上的好東西的意思,就沒問題,如果指的是拼命到別的國家去做生意的話,對中國絕大多數公司而言還是蠻危險的。

負債的好處是可以發展快些。不負債的好處是可以活得長些。再說,一般來講,銀行都是要確認你不需要錢時才借錢給你的。

擴張的時候要謹慎。我把這個叫「足夠的最小發展速度」,就是兼顧足夠和安全的意思。多數人在擴張時用的都是所謂的最大速度,最後一個不留神就翻車了。

你比方說開車上班,誰會說開快點撞死算了,對不對?家人都是跟你說,開慢點注意安全,他沒有擔心你去不到那個地方。

但是呢,很多媒體啊、老百姓、甚至是很多企業都是這種心態,大家鼓勵的都是開快,宣傳的也都是開快,說開快點撞死拉倒沒關係,哪有這樣做的呢。

不懂企業的人是很難懂企業的,就像不懂這句話的人也很難懂這句話。

關於管理#

文化這兩個字,基本上可以解釋敗事有餘的「事情」。

我一直認為老是強迫加班加點的部門負責人的管理水平有問題,老是強迫加班加點的公司的老闆的管理水平有問題。

狼性文化最終會輸給人性文化。

培訓的成本很貴,但不培訓的成本更貴。不知道第二點的企業走不遠。

老巴(巴菲特)引用過彼得・林奇的一句話,說投資要投蠢人都能管好的企業,因為早晚都會有個蠢人來管理。潛台詞指的是要買生意模式好的企業,但隨後老巴還是強調:即便如此,他還是希望有個好的管理層。

邏輯上講,兩個火雞加起來也不會變成老鷹的。

人才的合適性往往比合格性重要。

經常看到報導說有人發多少多少錢去激勵員工,甚至據說還有扛著錢到球場邊督戰的。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在企業經營中靠多發錢對員工其實是沒有激勵作用的。

錢其實是「保健因子」,而不是「激勵因子」,是多了沒用、少了不行的東西。

比如,如果員工已經很努力在工作了,多發錢並不會讓他們更努力,但少發是會留不住人的,會有顯著的「破壞力」。所以,發多少其實體現的是公平。

某些所謂老闆給員工發「紅包」的說法其實也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個「紅包」其實是員工應該得的。我非常不喜歡那種「恩賜」的感覺。

記得早期還在小霸王時,由於公司人還很少,很多同事的年終獎都是我一個一個發到大家手裡。有時有人會說「謝謝老闆」,我就會很嚴肅地說應該是公司謝謝大家一年的努力。這個真不是客氣。

一個企業的失敗,企業家要負主要責任;一個企業的成功,功勞肯定是大家的。

我在公司裡是個反對派,幾乎做什麼我都會提反對意見。如果連我的反對意見大家都不怕時,做什麼我都會放心一些。我最怕的是當老闆說什麼大家都說「好」。

凡是員工見到領導都戰戰兢兢的公司,時間長了都會出問題的。因為這種公司的員工大多都會變得沒有擔待,凡事希望交給上級去決定,效率慢慢會降低。

除非這種公司的產品非常聚焦,大老闆確實可以照顧到所有大方面,不然早晚會出問題的。我覺得日本企業這些年在有些行業出問題就是這個原因。

當一個公司裡哪個部門強調自己部門是最重要的時候,往往這個部門就是公司最弱的部門。

我個人理解,其實沒有絕對的公平 —— 就是所有人都覺得公平的公平。

作為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平心。公平並不等於平等,也不是平均主義。

image

放權裡最關鍵的是可以容忍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我個人的理解是幹同樣的事情我也犯錯,為什麼別人不可以犯錯。

在一些企業裡,如果是老闆自己的原因導致賠錢,他會覺得正常;但如果是下屬導致的虧損,他往往會很心疼。

我可以把別人虧的錢和自己虧的錢等同起來的人,這種容忍對於建立健康的企業文化來說十分重要。

只有在靠譜的地方待過才知道什麼叫不靠譜,反過來其實不成立。

一個組織裡如果有大家都不執行的規矩存在,長期來講就是鼓勵大家不執行大家制定的規矩,未來大家的麻煩可就大了 —— 比如常見的沒有交警和紅綠燈的十字路口。

面對的方式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執行你的規矩或者廢掉執行不了的規矩,最好不要有中間地帶,不然大家會很忙的。

再好的車手也很難開好一輛爛車。

關於投資#

其實價值投資是所謂投資的唯一一條路,不存在什麼捷徑,不存在什麼竅門。

如果你想走輕鬆的路,我保證,它比艱難的路更長更痛苦。

很多人是可以不管熊市還是牛市都讓自己難受的。

投資的信仰指的是:相信長期而言股市是稱重機,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說,股市永遠是投票器。

「最糟糕的投資方式」就是嘴上講的是價值投資,幹的卻是投機的事。

投機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就像偶爾去下賭場一樣,如果你做好了輸錢準備的話。

image

我經常看到有人跑到自己的能力圈以外去做事情,回頭安慰自己的話就是「擴大能力圈」是要付學費的。股市上那些長期虧錢的大多屬於不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顆投機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我對信仰的理解就是「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或者說知道是「不對的事情」就別做了。

難道還有誰明知是錯的事情還會做嗎?看看周圍有多少人抽煙你就明白了。人們熱愛做「不對的事情」,是因為這類事情往往有短期誘惑。

巴菲特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不做什麼」。

我問過巴菲特在投資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麼?他告訴我說:不做空,不借錢,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東西。投資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懂不投!

我發現「做錯的事情」的人和公司,往往在僥倖活過來後還會繼續「做錯的事情」,就有點像騙子被抓以後往往會認為是騙術還不夠好,而去總結如何提高騙術一樣。

做對的事情就是 —— 當發現錯了就儘快改,不管多大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代價。

在做對的事情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要和因為做錯的事情而帶來的結果嚴格區分開來。

如果還不明白的話,就請看看那些一直很聰明但老是不如意的人這些年都在忙啥就明白了。

投資中最重要的是什麼?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對的商業模式,對的企業文化,合理價錢)。這是老巴說的。price 沒有那麼重要,business 和 people 最重要。

我理解的投資歸納起來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買公司就是買公司的未來現金流折現,句號!

未來現金流折現不是一個計算公式,只是一種思維方式。芒格說他從來沒見巴菲特算過,我其實也沒認真算過,都是「毛估估」。就像姚明往那兒一站,誰都能看出來他比我重,難道還要用磅秤後才知道?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和上市無關。你們只要把這公司想像成一家非上市公司,沒有股價的變化就明白了。

不過,絕大多數人大概做不到這點。客觀講,沒辦法將一家公司看成非上市公司來投資的話,最後多數是會虧錢的。

我買股票時總是假設,如果我有足夠多的錢的話,我是否會把整個公司買下來。

有一種說法是「不打算拿 10 年的股票,你為什麼要拿 10 天呢」,這句話不是說自己買的股票一定要拿 10 年,而是說如果自己覺得,10 年以後自己認為肯定不好的公司,就不應該現在去買。

所謂的安全邊際指的應該是自己對公司的理解度,而不是價錢。

股票是由每個買家自己「定價」的,到你自己覺得便宜的時候才可以買,實際上和市場、別人無關。啥時候你能看懂這句話,你的股票生涯基本上就很有機會持續賺錢了。

image

買股票和這隻股票過去是多少钱沒關係,就像賣股票和買入成本無關一樣。

看懂了一家公司最簡單的標準就是,你不會想去問別人「我是不是看懂了這家公司」。

真正的投資者絕對是「目中無人」的,腦子裡盯的就是這個企業,他不看周圍有沒有人買,最好希望別人都不買。

關注生意而不是股價。

記得以前有記者問我,為什麼當年那麼有勇氣買網易?我說 10 塊錢的東西有人 1 塊錢哭著喊著要賣給你,你要勇氣幹什麼?

這句話放在這裡也適用:當有人非要把金子按銅的價錢賣給你時,你是不需要勇氣的,你只要確認那真的是金子就行了。

不過,當你也不知道你要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時候,那可確實有點難了,那種時候就會東張西望地看別人的反應。

所以,需要膽量的是投機,投資是不需要勇氣的,也就是說當你需要勇氣時你就危險了。

其實任何股票都只有一個真正的買家,那就是公司自己。

沒人可以改變股市上 85% 以上的人會虧錢的現象。如果非要我指點一下的話,那就是最好遠離股市,至少不虧錢,這句話可以幫到股市上 85%-90% 的人。

不過,我知道其實不會有人聽這句話的。因為問題是沒人知道誰是那 85%。

看起來免費的東西往往最貴,看起來便宜的東西往往不便宜。買東西如此,投資也常常如此。

投資心態和大小不應該有關係。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小投資者,那你很可能一直是小投資者。

高爾夫有很多地方特別像投資。比如,揮桿原則非常簡單:1. 就是學不會,但自己不知道;2. 打球時老是會忘掉原則;3. 很難保持平常心去堅持原則。

希望你什麼時候能明白把雞蛋多放幾個籃子,其實是有效提高風險的最好辦法,雖然能明白這個東東非常不容易。

很久以前,有人對我說,股市就是個賭場,我說不是,他堅持說是。

我突然悟到:對那些說股市是賭場的人來說,那就是賭場。

image

其實老巴並沒有教會我們什麼。我們如果本來不懂的話,是沒有人可以教會的。

關於認知#

沒耐心是理性不夠的表現。

平常人一般難有平常心。平常心實際上就是不平常心,因為不容易有。

平常心就是凡事要回到原點去考慮。如果你關心的不是事物的本質,沒有平常心是正常的。倒過來也一樣,如果你關注的只是事物的本質,平常心自然就在那里了。

很多年前,我和華以剛下過一盤圍棋,有一塊我感覺非常不舒服,復盤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我怎麼下都覺得不對。

然後他告訴我其實這裡怎麼下都一樣的,因為你前面下錯了。

高手和其他選手的差別就在錯誤率低,而不是能打出多少好球來。

很多所謂厲害的人,其實僅僅是因為他們一直在老老實實地做他們該做的事情而已,單看每件事情是很難看出來他們厲害在哪裡的。厲害是攢出來的。

知道和骨子裡相信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不知知不易,恐將行更難。

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往往比自己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得多。

能力圈不是拿金箍棒在地上畫個圈,說待在裡面不要出去,外面有妖怪。能力圈是:誠實對自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有這樣的態度,然後如果能看懂一個東西,那它就是在我的能力圈內,否則就不是。

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而不是有多大的膽量。

願意化繁為簡的人很少,大家往往覺得那樣顯得沒水平,就像買茅台一樣,沒啥意思。

學會簡單其實就不簡單。我懂的生意非常少,和很多人的差別在於我承認我懂的少,所以就變簡單了。

簡單和容易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如一個好的高爾夫運動員一天大概要練 8-10 個小時的球,常年如此,簡單而枯燥但絕對不容易。

很多「聰明」人會把別人的成功或自己的不成功,歸結於運氣或「accidents」,而且他們總是能夠很「聰明」地找到辦法讓自己認為確實如此。《功夫熊貓 1》裡說,「there are no accidents」其實是蠻有道理的。

不整天想着出奇,犯錯機會會下降,不小心出個奇反而成為可能了。我說的不出奇並不是說結果不出奇,而是說心裡不要老想着出奇。你如果老想着本質的東西,總有機會出奇。

會打高爾夫的人大概都知道,凡是想打遠點兒的時候都是最容易犯錯的時候。

突然想到老巴的一句話:如果你在坑裡,至少別再往下挖了。只要看看有多少人在給自己挖坑就明白了。

理性面對現實的勇氣,有時候還是會有回報的。

凡事能往後想幾年,往往(決策)難度會大幅度下來。

「道」的東西確實難教,必須要靠自己悟。心中無道的人你怎麼說也是沒用的。

大多數人(經常包括本人在內)都是不容易 open 的,很難接受跟自己以前認識不同的東西,即使對方做得很好也老是想辦法給自己找個不用學他的藉口,有趣得很。

我有時候感覺很奇怪的是,如果是個已經很成功的人,不太接受新東西我也能理解,因為人家已經有了足夠成功的經歷和理解了。

現實中我看到的情況剛好相反,那些不 open 的人常常就是那些不太成功的人。舉個例子,炒了 30 年股票都不賺錢的人,當我說老巴時,人家居然會說…… 布拉布拉的。

改變不容易,但任何時候可能都是好時機。

捨不是為了得。我曾經用「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句話來說明本分的意思。其中「有借有還」就是本分,但「再借不難」其實是功利。當你不再想着「再借不難」時,你就真的「本分」了。

信用不是講講而已,只有當你需要付出代價的時候才知道,你是不是個守信用的人。「講」信用誰都會,但當需要「守」信用的時候很多人就不行了。

善良不是去把蛇放懷裡。善良體現最多的是不作惡。

一般來說,惡人自有惡人磨,最重要的是遠離他們就好。

我不認為我對別人很苛刻,但如果誰把什麼事情搞砸了,我會當面跟他說。誠實是我的責任。我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事實證明通常我是對的。那是我試圖創建的文化。

我們相互間誠實到殘酷的地步。任何人都可以跟我說,他們認為我就是一堆狗屎,我也可以這樣說他們。我們有過一些激烈的爭吵,互相吼叫,那可以說是我最好的一段時光。

恐懼程度和了解程度成反比。

說起孤獨,讓我想起當年買網易的時候,從開始買到網易跌破 1 塊錢「滿 3 個月」的那天,總共 2 個多月的時間裡,每天的買單可能有一半都是我的。

當時確實感覺很孤獨,尤其是最後一天,居然一下子買了接近 50 萬股。據說那天賣的人是害怕 3 個月滿了會被摘牌。買的那個人的想法非常簡單,認為買的是公司,上不上市無所謂。

孤獨有時候確實價值連城。

image

「敢為天下後」的整句話是「敢為天下後,後中爭先」,沒有能力後中爭先的地方是絕對不該去的。

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和眼後。看了這句話以後,其實大多數人還是不會聽的。

能從自己的錯誤裡吸取教訓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能從別人的錯誤裡吸取教訓的那都是天才。

單純的理想主義者走不遠,單純的現實主義者做不大。

我的動力是什麼?我覺得大多數創造者,都想為我們能夠得益於前人取得的成就而表達感激。我並沒有發明我用的語言或數學,我的食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衣服更是一件都沒做過。

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賴於我們人類的其他成員,以及他們的貢獻和成就。我們很多人都想回饋社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再添一筆。

我們只能用這種大多數人都掌握的方式去表達 —— 因為我們不會寫鮑勃・迪倫的歌或湯姆・斯托帕德的戲劇。

我們試圖用我們僅有的天分去表達我們深層的感受,去表達我們對前人所有貢獻的感激,去為歷史長河加上一點什麼。那就是推動我的力量。

就像鮑勃・迪倫所說,如果你不忙著求生,你就在忙著求死。

希望你不要寄希望於有人可以一句話讓你明白。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