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何以会充满活力呢?因为市场本身能够产生一种自发的秩序,每个人都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发地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市场又何以会走向萧条呢?那就是自由竞争被限制,强大的指挥棒试图指导私人以何种方式运用其资本,指挥个人经济活动,从而消灭了市场秩序中自我维持运转的力量和机制。
人的理性和认知的有限,必须通过市场交换和价格机制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才会有经济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自由经济秩序、自由企业制度,创业的自由、签约的自由、买卖的自由,才是人类社会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
按照理论构想和理想社会的蓝图构造出来的经济指挥棒,取代自由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指挥个体经济活动,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经验,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不仅会在经济上没有效率,甚至将整个社会经济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市场的活力来自于自由竞争,而非指挥棒,“乡间小路” 的出现给了我们启示。一开始,田野上并没有路,每个通过这里的人,都会走一条自己认为最好的路线。一条路线只要有人走过,别人就更有可能沿用这条路线,当然后来的人也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新路线。过路的人多了,田野上就会出现一条反复被人采用的路线,这条路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乡间小路。
哈耶克解释说,乡间小路的形成当然是人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但它是许多个体分别选择、然后自然叠加形成的。它不是由哪个权威有意识设计出来的,也没有经过集体商议和规划。这条小路在许许多多的个体选择中慢慢浮现出来,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
“乡间小路” 给市场的启示就是:即使没有任何全面组织、理性规划,没有任何管制者力量的强制介入,也能自发产生出秩序。这种自发秩序有一个鲜明的优点,就是在秩序建立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强制,也没有伤害任何个体。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当乡间小路形成后,就会有管理者自认为这条小路不够平直、不够宽大,不利于人们的出行。于是大费周章开会决策,要组织人力物力去修整拓宽,去进行干预管理,让人们都去走这条道。而在修整管理中,就会创造出大量与这条 “乡间小路” 相关的既得利益者,无论是经济获利者还是仕途获利者,他们还会热衷于雇来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为自己的存在及行为证明 “合理性”“公益性”。
以前的人们在这条道上都是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扰影响,也没听说第一个走这条道的人回来说 “这是我走出来的路”“收点过路费” 什么的。而现在呢,但凡路上有个小石子磕碰了脚,地面的水湿了鞋,想到的都是:这个该由某某部门管管了,那个也该由某某部门管管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很难明白,当一个市场被管得太多的时候,就可能完全丧失免疫力。一方面,管理者认为有必要。另一方面,人们表现出有需求。这样一来,管制将内生性的膨胀,越来越厉害。市场管制会导致人们大量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讲信誉就很难。如果大家都不讲信誉,就会有人站出来说,需要管制者维持秩序。这也就是说,管制者其实是自己在为自己创造需求。
他们把猫打死了,结果耗子满街跑。然后,再假装学猫叫,来吓唬耗子。无奈耗子还是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增加学猫叫的人。这样,管制消灭了维持市场竞争、市场秩序的最重要的力量后,自己的力量却内生性地不断膨胀。
如果把猫比做市场竞争,它当然会自发地去消灭耗子。无奈的是,被管理的经济活动把猫消灭了,而人们习惯了狗拿耗子。转轨之后,猫还来不及繁殖,耗子多了起来,但人们误以为狗太少,于是呼吁进一步养狗,可是狗太多,猫就没法活了。
计划经济时期,建立了许多消灭市场的部门、替代市场的部门,这些部门在转轨时期摇身一变,又以规范市场管制者的面目出现,但是他们手里的权力范围并没有削减。这样一来,规范市场、管制市场本身就可能变成对市场的最大损害。
管制者消灭了市场秩序中自我维持运转的力量和机制后,会不断为自己创造需求,管制的引入和加强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你管的东西越多,社会上的信誉就越差,坑蒙拐骗就越多,弄得你反过来进一步加强管制,不断地增加人工的超经济的手段。
本来你可以正常吃饭,维持生命,现在有人对你说,你得病了,肯定是没吃好,我把你的嘴堵上,给你打葡萄糖吧。然后就成天给你打吊针,结果发现你的身体越来越弱,他却认为葡萄糖打的还太少,应该加大量,这样一直到你死为止。
市场的活力来自于自由竞争,市场的萧条来自于乱为而治。我们要警惕以 “规范市场” 的名义延续计划经济思维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