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市場蕭條背後的真相:亂象與治理

image

市場何以會充滿活力呢?因為市場本身能夠產生一種自發的秩序,每個人都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自發地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市場的自由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此起彼伏,連綿不絕。

市場又何以會走向蕭條呢?那就是自由競爭被限制,強大的指揮棒試圖指導私人以何種方式運用其資本,指揮個人經濟活動,從而消滅了市場秩序中自我維持運轉的力量和機制。

人的理性和認知的有限,必須透過市場交換和價格機制才能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才會有經濟的繁榮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所以,自由經濟秩序、自由企業制度,創業的自由、簽約的自由、買賣的自由,才是人類社會不可阻擋的發展潮流。

按照理論構想和理想社會的藍圖構造出來的經濟指揮棒,取代自由市場價格機制進行資源配置,事無巨細、無微不至地指揮個體經濟活動,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經驗,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不僅會在經濟上沒有效率,甚至將整個社會經濟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市場的活力來自於自由競爭,而非指揮棒,“鄉間小路” 的出現給了我們啟示。一開始,田野上並沒有路,每個通過這裡的人,會走一條自己認為最好的路線。一條路線只要有人走過,別人就更有可能沿用這條路線,當然後來的人也可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路線。過路的人多了,田野上就會出現一條反覆被人採用的路線,這條路會變得越來越清晰,最後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鄉間小路。

哈耶克解釋說,鄉間小路的形成當然是人們有意識選擇的結果,但它是許多個體分別選擇、然後自然疊加形成的。它不是由哪個權威有意識設計出來的,也沒有經過集體商議和規劃。這條小路在許許多多的個體選擇中慢慢浮現出來,是一種自然演化的結果。

“鄉間小路” 給市場的啟示就是:即使沒有任何全面組織、理性規劃,沒有任何管制者力量的強制介入,也能自發產生出秩序。這種自發秩序有一個鮮明的優點,就是在秩序建立的整個過程中沒有強制,也沒有傷害任何個體。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當鄉間小路形成後,就會有管理者自認為這條小路不夠平直、不夠寬大,不利於人們的出行。於是大費周章開會決策,要組織人力物力去修整拓寬,去進行干預管理,讓人們都去走這條道。而在修整管理中,就會創造出大量與這條 “鄉間小路” 相關的既得利益者,無論是經濟獲利者還是仕途獲利者,他們還會熱衷於雇來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為自己的存在及行為證明 “合理性”“公益性”。

以前的人們在這條道上都是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擾影響,也沒聽說第一個走這條道的人回來說 “這是我走出來的路”“收點過路費” 什麼的。而現在呢,但凡路上有個小石子磕碰了腳,地面的水濕了鞋,想到的都是:這個該由某某部門管管了,那個也該由某某部門管管了。

對於普通人而言,很難明白,當一個市場被管得太多的時候,就可能完全喪失免疫力。一方面,管理者認為有必要。另一方面,人們表現出有需求。這樣一來,管制將內生性的膨脹,越來越厲害。市場管制會導致人們大量的短期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講信譽就很難。如果大家都不講信譽,就會有人站出來說,需要管制者維持秩序。這也就是說,管制者其實是自己在為自己創造需求。

他們把貓打死了,結果耗子滿街跑。然後,再假裝學貓叫,來嚇唬耗子。無奈耗子還是越來越多,於是就不斷的增加學貓叫的人。這樣,管制消滅了維持市場競爭、市场秩序的最重要的力量後,自己的力量卻內生性地不斷膨脹。

如果把貓比做市場競爭,它當然會自發地去消滅耗子。無奈的是,被管理的經濟活動把貓消滅了,而人們習慣了狗拿耗子。轉軌之後,貓還來不及繁殖,耗子多了起來,但人們誤以為狗太少,於是呼籲進一步養狗,可是狗太多,貓就沒法活了。

計劃經濟時期,建立了許多消滅市場的部門、替代市場的部門,這些部門在轉軌時期搖身一變,又以規範市場管制者的面目出現,但是他們手裡的權力範圍並沒有削減。這樣一來,規範市場、管制市場本身就可能變成對市場的最大損害。

管制者消滅了市場秩序中自我維持運轉的力量和機制後,會不斷為自己創造需求,管制的引入和加強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你管的東西越多,社會上的信譽就越差,坑蒙拐騙就越多,弄得你反過來進一步加強管制,不斷地增加人工的超經濟的手段。

本來你可以正常吃飯,維持生命,現在有人對你說,你得病了,肯定是沒吃好,我把你的嘴堵上,給你打葡萄糖吧。然後就成天給你打吊針,結果發現你的身體越來越弱,他卻認為葡萄糖打的還太少,應該加大量,這樣一直到你死為止。

市場的活力來自於自由競爭,市場的蕭條來自於亂為而治。我們要警惕以 “規範市場” 的名義延續計劃經濟思維的做法。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