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说:“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皇帝乾刚独断,以一人治天下,朝廷上下阿谀奉承,将所有诏旨无论对错皆奉为 “金玉良言”,无一反对驳斥,无一人提出不同意见,势必陷万民百姓于深患之境,这是亡国之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皇帝李世民何出此言呢?既然是专制集权,何以还得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能独裁 “顺一人之颜情” 呢?其实,“专制” 与 “独裁” 还是有区别的。
- 专制是政权的把控,不能落旁人之手;
- 独裁是权力不受约束,凭自己的意志独断独行。
专制是体制问题,独裁是机制问题,专制体制君王并不一定要独裁,独裁君王一定是专制体制,既专制又独裁,那就是 “一人治天下,天下奉一人” 的极权暴君。
专制皇帝也很清楚 “独裁” 并不是那么可靠,明智的皇帝也会对 “不同的声音” 加以尊重与重视,以免自己 “一人专政” 考虑不周而犯下大错,进而殃及皇位。也只有能听得进批评意见的皇帝,才能更长久地巩固专制皇权。
所以,就算是极力主张君主专制独裁的韩非也认为,君王必须是 “以国视为视”“以国听为听”。智者李世民就开创了 “封驳制度” 来提醒与约束皇帝的独裁,进而发展为专制王朝一项特有的行政机制。
封驳制度#
何谓 “封驳” 呢?即为 “封还诏书、驳正违失”,大臣对皇帝的 “圣旨” 进行审查,如发现有不符合规定之处,就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可以驳回去要求重拟。在这套政务运转机制之下,皇帝诏书必须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查通过并签字副署同意后,才能生效。
当然,李世民本是一位不愿受法律约束的专制主义君王,他也未必完全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民主。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大唐专制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人却主动提出了 “封驳”,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了谨慎为政、接受批评的意识,从而避免专制皇权执政犯下大错。
李世民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设置中书、门下两省是为了相互 “检察”,中书起草诏敕 “或有差失”,门下应当 “驳正”。各人见解 “互有不同” 反复磋商,是为了 “务求至当”。
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中书、门下相互 “检察” 却流于形式,李世民于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诏敕有不妥当处,都应讨论,现在却只看到照办 “顺从”,听不到不同意见,这样 “行文书”,谁都可以做,要你们还有什么用呢?
李世民以隋仅有的二帝为鉴,他说:“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炀帝杨广 “愎谏自贤”,虞世基 “阿谀顺旨”,结果炀帝被弑,虞世基身亡,“诏事炀帝以保富贵” 的群臣也落了空。
所以,隋炀帝那样 “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 是 “亡国之政”。而文帝杨坚 “事皆自决,不任群臣”“不明而喜察”,也不足取。皇帝日理万机,即使 “劳神苦形” 也不会事事处理得好。何况,“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
皇帝不信任群臣,群臣一切都按旨意办,即使皇帝的主张错了,也 “莫敢谏争”,这便是隋二世而亡的原因。“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天下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朝政千头万绪,一个人怎么能事必躬亲,全部抓在手上呢?在李世民看来,必须要放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尤其是要依靠宰相进行决策,才能把事情做好。“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怎么能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个人身上呢?
作出的正确决策固然很好,可那些错误的决策只能让百姓去承担代价,日积月累,终将酿成大错。“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皇帝在保留最终决定权之下,把政务交给宰相带领百官去打理,坚持依法理政,依法治国,明镜高悬,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
“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李世明要求各部门接到诏敕圣旨,若发现于法不合、于事不便之处,必须及时提出修改意见,不能简单地直接下发执行。
杨坚杨广父子的共同缺憾就是不重视纳谏和进谏,李世民要汲取这个教训。所以,就出现了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魏征为首的言官谏臣确实敢于对李世民提出不同意见,有时君臣之间几乎是当面辩驳和顶撞,而李世民最终也接纳了一些不同意见。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 “不解佩刀入东上阁”,触刑,尚书右仆射封德彝 “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人,罚铜二十斤”。李世民同意此判。而大理少卿戴胄反驳说:“校尉不觉与无忌带人,同为误耳。” 为什么一个处以死刑,一个罚铜呢?
李世民只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 在戴胄的坚持下,校尉得以免死。从专制皇帝嘴里说出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确实难得。
其实,对皇帝的进谏与监察古来有之,负责监督与上谏的言官制度源远流长,从舜帝、商汤王、周文王、春秋、秦汉,至唐宋明清,都有言官的设置,也不乏 “逆鳞” 之诤臣,对防止国家政策走入歧途、保证朝政平衡起到了巨大作用。
以唐 “封驳制度” 而言,凡 “纳谏进谏” 制度得以执行,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心归附,皇权帝位与王朝国家皆都稳如磐石。太宗贞观、玄宗开元、宪宗元和前期皆都如此,王朝事业风生水起、高歌猛进。
但到后来,武则天将诤臣刘祎之 “赐死于家”,“封驳” 终究没有制约到专制皇权的野心,“纳谏进谏” 制度被破坏,皇帝乾刚独断,以一人治天下,政治昏聩、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王朝事业从繁荣走向衰落,皇权帝位岌岌可危。玄宗天宝年间、德宗时期、宪宗元和后期皆是印证。
如果皇帝身边没几个 “谏臣”“诤臣” 在你耳边说些个 “不中听” 的话让你保持清醒,满朝却尽是 “皇上圣明”“吾皇万岁” 奉迎 “淫歌” 让你昏聩,那这个皇上离倒台也就不远了。更而甚者,习惯了听好话的皇帝把 “谏臣”“诤臣” 统统杀掉,那就正合了那些成天说你 “圣明”“万岁” 谄媚奸臣之用意,不要说 “万岁” 了,他们很快就会陷你于死地,亡国也便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