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為什麼天朝人總有那麼強的「控制欲」?

為什麼在天朝社會裡,人們總在以 “愛”“責任”“大局” 为名,行控制之實?#

image

控制欲,從不是個體問題。它是歷史與文化編織的集體現象,是數千年集體潛意識的體現。

image

一、歷史角度:千年專制體制下的 “管” 文化#

天朝傳統政治哲學的關鍵詞不是 “自由”,而是 “秩序”。從秦朝開始,統一文字、度量衡,到漢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國家的基本邏輯就是:“統一認知,便於統治。” 家長是家之 “君”,父母之言即 “聖旨”;官員是地方 “父母官”,下屬必須 “服從安排”。控制,是整個社會賴以運轉的基礎秩序。
控制 = 權威 = 穩定,是儒家秩序最底層的邏輯。

二、地理角度:天朝是一個 “熟人社會” 的極端樣本#

與歐陸國家的鬆散結構不同,天朝村落型社會讓人人都活在關係網中。在人際關係無法匿名的環境下,個體隱私幾乎為零,道德壓力巨大。控制別人,是為了維護 “名聲”“體面”,也是避免 “脫群” 的恐懼。
控制的本質,是對失控的深度恐懼。

三、文化角度:儒家倫理構建了 “管與被管” 的框架#

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 三綱五常是對控制關係的哲學化美化。“不聽話 = 不孝”,不孝便是十惡不赦。愛的表達方式,不是 “我尊重你”,而是 “我管你、我幫你安排好一切”。
控制被包裝成了 “天經地義的愛”,而非干涉與侵犯。

四、心理學角度:集體主義文化中的 “身份焦慮” 與 “內控無力”#

很多天朝父母本身在命運中缺乏掌控感,他們的工作、婚姻、人生都是 “被安排” 的。所以他們將希望投射到下一代身上,試圖通過控制子女實現 “理想人生”。同樣,職場中的上司也常以 “老資格” 姿態壓迫年輕人,是對自己不安地位的 “下行管控”。
控制別人,是對自己無力感的補償機制。

五、哲學視角:自由,是最晚被接受的思想#

西方啟蒙運動中,“個體”“自主” 成為現代哲學的核心,但天朝在長久的歷史中並未經歷同樣的哲學斷裂。自由主義思想的傳播,在天朝至今仍受限於 “集體至上”“和諧為貴” 的傳統心理。
在未真正理解 “自我” 的社會結構中,自由常被誤解為 “自私”、“叛逆”。

六、文學中的控制欲隱喻:從《紅樓夢》到《圍城》#

《紅樓夢》裡的賈母,其實是一個典型的 “溫和掌控者”;《圍城》裡的方鴻漸,看似自由漂泊,實則被婚姻與傳統牢牢牽制;包括魯迅筆下的 “孝子賢孫” 與 “阿 Q”,都在剖析制度化的馴化邏輯。
天朝文學,是一部 “控制與逃脫” 的心靈史。

七、我們該怎麼走出 “控制” 陷阱?#

重新理解 “愛” 不是控制,而是尊重邊界;建立 “我有選擇權” 的心理意識,而不是 “必須順從”;在親密關係與職場中,學會 “表達界限”;明白 “你不是你父母的延續,也不是你老板的棋子”;尊重彼此是成人世界最基本的底線。

結語・一針見血:#

“我罵你是為你好”“我逼你是因為我愛你”“我替你安排一切,是怕你走錯路”
—— 這些控制的語言,聽起來很溫柔,做起來卻讓人失去自己。
真正的愛,是放你自由,不是綁你為奴。真正的尊重,是敢於放手,而不是寸步不讓。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