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遇到這樣的人和事吧:明明自己很努力工作,領導卻不賞識你,處處刁難你;明明你已經很寬容大度了,對方卻還說你小肚雞腸;明明你已經盡最大努力去對待一個人了,對方卻還說你不夠關心他。面對這些讓你委屈和難過的事情,你是選擇憤怒地反擊,還是默默忍受?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六尺效應。它能讓你在遇到不尊重的時候,既不用生氣,也不用難過。“六尺效應” 並非心理學上的一個標準的術語,它比較適合人際交往中。就是說,人們往往會把自己作為衡量標準,用自己的尺度去評判他人。
小王,她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經常參加公益活動。有一次她遇到一個同事,對方說她虛偽,做這些不過是為了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小王很生氣,覺得很委屈。但後來她發現,原來他平時做什麼事都在算計利弊,覺得人不為己天誠地滅,所以他無法理解純粹的善意。這就是典型的六尺效應,他用自己的價值觀在評判小王。
生活中,遇到不尊重你的人,你不用憤怒和難過,只需懂得六尺效應,因為:
- 能看透對方的評價實際上暴露的是他自己的內心。比如一個總是懷疑別人的人,其實內心充滿不安全感;一個總說別人虛偽的人,往往自己就很虛偽;一個總覺得別人對他不夠好的人,其實是他自己不懂得付出。
- 能跳出情緒的漩渦。當你明白了這個效應,就知道別人的否定和批評,不是針對真實的你,而是他們透過自己有色眼鏡看到的你。就像戴著紅色眼鏡的人看什麼都是紅色的,那不是物體的真實顏色,而是眼鏡的顏色。
- 能建立真正的自信。你知道別人的評價往往反映的是他們自己,而不是你。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懷疑自己,動搖自己,你的自我價值感也不會輕易被別人撼動。
- 能幫助你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當你不再為別人的評價困擾時,你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人際關係,也能更包容地看待他人的缺點。
要運用好六尺效應,可以試試這樣做:
- 當別人說你自私的時候,不要急著反駁或者生氣,而是想一想:也許他自己就是個特別自私的人,所以看誰都覺得自私。
- 當別人說你愛慕虛榮的時候,不要著急解釋,也許他內心就特別在意面子,所以覺得別人也都這樣。
- 當別人說你不夠關心他的時候,不要難過,也許是他對關心的標準太高,或者他自己就不懂得如何關心別人。
你看,明白了六尺效應,你就能看透很多事情。當一個人評價你的時候,其實評價的是他自己。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一句話:“你討厭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為那個人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那個人喚醒了你內心不願面對的東西。同樣,當你在評判別人的時候,其實你在評判的是自己。”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尊重你的人,記住,那些刺痛你的言語,往往折射的是說話者內心的投射。你不需要為此憤怒或難過,因為你值得被溫柔以待,也值得被真誠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