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找回尊嚴 ——讀《論自願為奴》有感

如果有人問你:你願意被奴役嗎?你肯定說不願意。

十六世紀法國人拉・波埃西的文章 ——《論自願為奴》能告訴你答案。

一,寫作緣起

拉・波埃西(1530-1563),法國傑出的人道主義者。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酷愛古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家庭裡。叔父是教士,酷愛法律和古典文學。這些都給了他良好的影響。他 24 歲就成了波爾多議會議員,並結識了大文豪蒙田。兩人一見如故,成為摯友。蒙田一直說,他與波埃西是 “靈魂上的交融”。

1548 年在吉也納爆發了一場反鹽稅暴動,結果遭到無情鎮壓。波埃西感到震驚,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和善良的天性,促使他寫出了名作《論自願為奴》。文中表達了一個年輕學子對專制政治的困惑。該文最初發表於 1576 年,在後來的歷史演進中,它成了一篇抨擊專制獨裁的檄文,享譽世界。

二.自願為奴,是一種 “惡習”

人們通常認為受奴役是被迫的,波埃西卻相反認為 “這是為奴者的自願選擇,因為每個人生來就是自由的…… 一個人是無法奴役眾人的,除非眾人首先奴役了自己。”

波埃西認為,自由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所以自願受奴役是違反自然的、病態的。但是 “自然天性是脆弱的,而習慣是強大的”。在枷鎖下出生的人,他們在奴役狀態中長大,受到的是奴役教育,他們誤以為奴役是正常狀態,習慣成了自然。因此他說,“這種自願的奴役,是一種‘惡習’。”

《論自願為奴》喚醒了很多人。是啊,暴君有多大能耐?還不是人民自己為暴君提供了一切條件;而且,民眾貢獻的越多,權力就越有資源繼續鞏固和摧毀一切。“如果不把自己的眼睛給暴君,他哪來那麼多眼睛監視;如果不把臂膀給暴君,他哪有那麼多臂膀攻擊。要不是通過人民自己,暴君怎麼會有凌駕於人民之上的權力;如果人民不背叛自己,暴君又能奈何?”

為了加強統治,暴君經常鼓動民眾告密。民眾參與告密,就是自願 “把自己的眼睛給暴君”。法西斯德國、前蘇聯都愛用這招。

三.造神

波埃西告訴我們:暴君要鞏固他的統治,會訓練民眾,讓他們崇拜暴君。所有的暴君都是要造神的。

納粹的 “元首” 希特勒、蘇聯的 “慈父” 斯大林、朝鮮的 “金太陽” 金家父子、暴君卡扎菲.

人們在對暴君的狂熱崇拜中迷失了自我,最終任其奴役。

四.腐化

廣建各類娛樂和色情場所,讓民眾沉醉其中,以此腐蝕民眾,讓他們自覺出讓自由,或者讓他們根本忘記自由,這是暴君鞏固暴政的又一法寶。

波埃西舉了個例子:居魯士為了不費兵卒統治吕底亞,就大力開發吕底亞的妓院、角鬥場、酒館行業,創造了一個新詞 —— 消遣,讓受其奴役的民眾安於逸樂,就此一招輕鬆掌控吕底亞民眾。

當今對民眾的腐蝕方式更是多種多樣,很多人被腐蝕得暈頭轉向。供人 “消遣” 的東西五花八門,KTV、賭場、按摩、桑拿到處都是;手機利用大數據向你推送你感興趣的內容,讓人沉迷其中,最後人被手機奴役;怂恿人民瘋狂購物、透支消費,致使很多人成為房奴、車奴;當人渾渾噩噩、不知 “生而為人” 的意義之時,無形之中已經被奴役了。

五.危險的關係

暴君是如何實現對民眾的奴役呢?波埃西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卻又是直達本質的說法 ——“暴君一般都是靠他最不信任的一群人來控制民眾的。” 暴君知道,只有那些對權力、財富極度渴求,甚至可以為之放棄一切的人,才甘願臣服於他。但這種人效忠的並不是君主,而是利益。因此,暴君與為虎作伥的團隊之間形成的是一種緊張而危險的關係:既合作,又互相暗算 —— 有時暴君會拿下屬開刀,如斯大林肅反、有時,下面的人把暴君幹掉,如趙高和女婿閻樂殺死胡亥、安慶緒李豬兒殺死安禄山。這些投靠暴君的人,也屬自願為奴。越是盛氣凌人的人,在主子面前就越奴顏婢膝。為贏得地位與信任、及更多的利益,佞臣們會極力表忠誠、吹捧主子的邪惡;另一方面他們會加緊對民眾的剝削和奴役。

波埃西認為 “友誼出於平等的人格和自由的選擇”,暴君身邊是無真正的友誼的,甚至 “愛” 在他那裡也是不存在的。“毫無疑問,暴君從來不會有愛人,也從來不會被愛。” 他的內心如荒漠。如,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尼禄竟親手毒死了自己的母親;伊凡雷帝於暴怒中打死了自己的兒子;秦二世胡亥把他的兄弟姊妹全殺了。在專制社會裡,人人都沒有真正的快樂,只有恐懼和戒備。

結語:

暴政之下,人人為敵,人人自危,人人活而無樂。

如何結束暴政,過自由、有尊嚴的生活?波埃西提出了對現代社會影響至深的大問題:“非暴力不合作”。他反復說 “人民越臣服,暴君越強大。”” 如果沒有任何人屈從,那麼無須任何暴力,暴君就會象失了養分的樹幹,枯萎、死亡。”

拉・波埃西被公認為 “非暴力不合作” 思想的奠基人。其 “非暴力不合作” 思想極大的影響了托爾斯泰、梭羅、甘地……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