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重讀《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翻译为中文(繁体):

為什麼人們會搶鹽?為什麼他們會辱罵日本人?

在這個事件中,人們是怎麼想的?

研究群體心理的經典之作《群眾心理研究》可能能給我們一些答案。

F4tsO9rbEAA6Dck
這本書是由法國醫學博士古斯塔夫・勒庞於 1895 年出版的。這本書首次明確提出了 “群體” 的概念並詳細揭示了群體的心理特徵。勒庞主張:當人們有相同心理需求時,容易形成群體。此時,他們的智力可能下降,變得衝動並自信倍增。群體的領導者必須是意志堅定,能夠不斷重複其斷言的人,通過情緒感染來引導群體。

勒庞的背景與這本書的接受度相當有趣。他不是專業的社會學家,但是,他的廣泛興趣促使他進行了這一開創性的研究。儘管剛開始時他遭受了批評和懷疑,但歷史卻證明了他關於群體心理的觀點的正確性,使他如同先知一般。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包括:

“群體” 的定義;
群體的心理特徵;
群體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群體中 “領導者” 的特點。

首先,勒庞對群體的解析有別於一般概念。他認為,僅僅因為人們在同一地點並不意味著他們具備 “群體” 特徵。關鍵在於共同的情感和心理反應,這才構成真正的 “群體”。

以廣場上的人群為例。雖然身處同一地點,但各人的關注焦點不同。突發事件(如地震)發生時,共同的逃生心理將他們團結成群體。

群體並非僅物理聚集。分散地理位置,但共享情感和心理者亦屬群體。比如分散的股民,因共通情感而構成群體。

嚴密組織如軍隊、公司員工,不符 “群體” 概念。遵循規則、受管理,按指令行動。但亦可並屬他群。如工作時間受公司規則制約,下班後參與其他活動(如傳銷),成另一群體。

總的來說,勒庞認為共同情感和心理鑄就真正 “群體”。此心理驅使其在某境況下展現獨特行為。

其次,勒庞認為,當眾多個體匯集為一個群體,它們會展現出與個體行為截然不同的群體心理特徵。那麼,群體有哪些獨特的心理特點呢?以下是勒庞總結的三大特點:

1. 群體的智力下降: 當許多人聚集成群體,其智力並不是個體智力的累加。相反,勒庞認為群體的智力遠低於個體的平均智力,甚至可能被群體中智商最低者所影響。在群體中,人們傾向於展現出非理性、簡單化和缺乏邏輯的思考。他們更容易被簡單、明確的主張所吸引,而忽視背後的證據和論述。

2. 自信心爆棚,行事魯莽: 與單獨行動的個體相比,群體中的個人更可能採取更大膽、更魯莽的行動。這是因為群體提供了一種力量感和匿名感,使得個體感到無需為其行為承擔責任。

3. 情緒化和衝動: 群體的行為通常受情緒驅使。在強烈情緒的推動下,群體更傾向於迅速採取行動,而不是空談。

再次,勒庞詳細探討了群體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為何會如此難以預測和控制。在他看來,群體形成的主要驅動力有兩個:長期的 “間接因素” 和突發的 “直接因素”。

考慮法國大革命。長達上百年的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理念的傳播,為革命提供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而當巴士底獄被攻擊時,這個瞬間的事件成為了導火線,激發了法國民眾的革命情緒,導致了王權的推翻。

但勒庞警告說,群體雖然可能會在一個明確的口號下動員,但由於這些口號的模糊性,群體的行動結果往往與最初的目標大相徑庭。例如,球迷可能為了看一場球而聚集,但最終可能因為與對方球迷的衝突而大打出手。(這也是為什麼操控群眾運動,容易玩火自焚;這也是為什麼,就算在國內想上街反對日本核廢水排海,都不會被允許)

不過,勒庞也強調,我們不能簡單地道德化地評價群體行為。群體本身並不代表好或壞,但它確實容易受到外界的引導和操縱。關鍵在於,領導者應如何正確地引導群體。

最後,勒庞的解析了群體中領導者的特點。勒庞將其歸為兩類:短期與長期。短期領導者如帶頭大哥、網紅或偶像明星,他們在特定場合能帶動眾人,但當情境消失,他們的光環迅速退去。而長期領導者如拿破崙,即便過世,他們的影響力仍旺盛。要成為長期領導者,超強意志力是關鍵。

勒庞的三大法寶:斷言、重複、傳染

斷言:領導者要提出簡明、直接的斷言,不需證據或推理,只需迎合群體需求。
重複:持續、反復地強調斷言,直至深植人心。正如戈培爾所說:謊言重複一百次就會成為真理。
情緒傳染:借助強烈情緒,如恐懼和憤怒是其中最強烈的兩種情緒,感染並動員群眾。當下的反日核廢水和搶鹽行為,是不是就是憤怒和恐懼兩種情緒?

之前解讀的另外一本書 —《叫魂 ——1768 年中國妖術大恐慌》,談的就是恐懼情緒如何迅速蔓延全國。

《群眾心理研究》裡所描述的大眾心理現象,不但對我們了解很多社會現象很有幫助,也有助於我們在日常投資中了解市場心理,為什麼普通人總是追漲殺跌,為什麼周期永存,我們在投資中為什麼要盡量站在群眾的對立面。

大眾心理的模式,也有助於我們了解為什麼資本市場總是超漲或者超跌,而不容易出現中間態,為什麼美股,中房末端漲幅如此劇烈,而之後的下跌如此恐怖。


最後列幾條書中原文,非常經典:

群體只會幹兩種事 —— 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在與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

數量,即是正義。

掌握了影響群眾想像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專橫和偏執是一切類型的群體的共性。

影響民眾想像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文明向來只由少數知識貴族階級而非群體來創造。

所有時代和所有國家的偉大政客,包括最專橫的暴君,也都把群眾的想像力視為他們權力的基礎,他們從來沒有設想過通過與它作對而進行統治。要想掌握這種本領,萬萬不可求助於智力或推理,也就是說,絕對不可以採用論證的方式。

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沒。

群體不善推理,卻又急於行動。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