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中国青年失业率高:结构性失衡的深层逻辑与破局之道

image

近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我国 16-24 岁劳动力失业率达 18.9%,虽较峰值略有回落,但仍维持在 16% 以上的高位(见图 1)。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结构深层失衡的系统性矛盾 —— 青年失业已非周期性波动,而是产业结构、财富分配、教育体系等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结构性难题。作为观察中国经济的窗口,青年失业率的高企既暴露了转型期的阵痛,也为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关键线索。

一、现状:青年失业的结构性特征
图 1 显示,2025 年青年失业率曲线(红)始终高于 2024 年(黑),尤其在 7-8 月攀升至近 19%。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不含在校生,意味着真实失业压力更大。与成熟经济体不同,中国青年失业的核心矛盾并非经济周期下行,而是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错配: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因自动化升级持续削减低技能岗位;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虽有扩张,但对人才的要求远超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边界。这种 “升级过快、适配不足” 的局面,使得青年群体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深层逻辑:多重失衡的恶性循环
青年失业率高企的本质,是中国经济长期结构性失衡的集中体现,其根源可归纳为五大矛盾:

(一)产业结构失衡:效率提升与就业吸纳的矛盾
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业通过 “机器换人” 实现了效率跃升,但代价是低端岗位的大幅收缩。据测算,每引进一台工业机器人,可替代 3-5 名流水线工人。然而,高技术产业(如半导体、人工智能)的就业容量有限 —— 一个芯片厂仅能创造数百个高端岗位,却淘汰了数千个传统岗位。这种 “技术替代效应” 与 “高端岗位瓶颈” 的叠加,导致大量青年要么 “无岗可就”,要么 “学非所用”。

(二)房地产泡沫:财富透支与消费萎缩的联动
高房价已成为家庭财富的 “抽血机”。央行数据显示,城镇家庭住房资产占比达 59%,而房贷余额占可支配收入的 40% 以上。当六成收入用于还贷,居民被迫压缩教育、医疗、文化等弹性消费,导致内需疲软。企业因订单减少不得不裁员,进一步推高失业率,形成 “高房价 — 低消费 — 高失业” 的恶性循环。更严峻的是,房地产产业链(建筑、装修、中介)吸纳了约 2000 万就业人口,其下行周期直接加剧了区域性失业。

(三)教育与岗位脱节:“学历通胀” 背后的技能荒漠
高校扩招让高等教育普及率升至 60%,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严重错位。某互联网公司 HR 坦言,“我们需要的算法工程师,高校培养的是‘代码搬运工’”。这种 “教育 - 产业” 断层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企业抱怨 “招不到合适的人”,二是毕业生感叹 “读了四年书还是找不到工作”。据教育部统计,2024 届高校毕业生中,仅 32% 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余多转入外卖、直播等低端服务业。

(四)低端服务业的 “就业蓄水池” 困境
外卖、网约车等平台经济虽吸纳了约 8000 万灵活就业者,但这类岗位存在 “三低” 特征:低收入(平均月薪 4000-6000 元)、低保障(仅 28% 从业者缴纳社保)、低稳定性(平台 algorithm 导致订单波动剧烈)。青年群体被迫 “降维就业”,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更因收入低下无法承担房贷、育儿等责任,进一步抑制消费,形成 “就业质量差 — 消费能力弱 — 经济活力降” 的闭环。

(五)区域失衡:虹吸效应下的 “就业洼地”
东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全国 70% 的高新技术企业和 60% 的高校毕业生,而中西部省份则面临 “人才外流 — 产业薄弱 — 就业不足” 的困境。某中部省份人社厅数据显示,当地高校毕业生留省率不足 30%,多数流向长三角、珠三角。这种区域分化不仅加剧了东部城市的就业竞争(如北京硕博毕业生争抢街道办岗位),也让中西部家庭因子女异地置业背负沉重债务,一旦遭遇失业,极易引发债务违约和社会矛盾。

三、破局之道:系统性改革的迫切性
解决青年失业问题,需跳出 “头痛医头” 的思维,推进结构性、制度性改革:

(一)产业政策:从 “效率优先” 到 “就业友好”
在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同时,需保留适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玩具),并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雇佣青年。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研发设计、数字经济、健康养老等领域每创造一个岗位,可带动 2-3 个关联就业。例如,上海张江高新区通过 “产学研联盟”,让高校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企业订单,创造了 10 万个高端岗位。

(二)房地产:构建 “居住属性” 的长效机制
坚持 “房住不炒”,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土地出让收益的更多比例用于公共住房建设。同时,探索 “房产税试点”,抑制投机性需求。只有让房价回归合理区间,才能释放家庭消费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多订单,从根本上缓解失业压力。

(三)教育改革:从 “学历导向” 到 “技能导向”
推进 “职普融通”,扩大职业本科招生规模(目标 2035 年占比 10%),推广 “现代学徒制”—— 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理论,一半时间在企业练技能。例如,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青年失业率常年低于 5%,值得借鉴。此外,高校应建立 “产业需求预警机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避免 “千校一面”。

(四)社会保障:筑牢 “安全网” 与 “缓冲垫”
扩大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覆盖范围,试点 “平台经济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险”;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目前仅为最低工资的 90%),延长领取期限;建立 “青年就业见习补贴”,鼓励企业接收应届毕业生实习。这些措施不仅能稳定青年预期,也能减少 “怕失业而不敢消费” 的预防性储蓄。

(五)区域协调:打造 “多极增长” 新格局
通过 “飞地经济”“产业转移园区” 等形式,引导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例如,江苏苏州在安徽宿州建设的 “苏宿工业园区”,已吸纳 10 万当地劳动力就业。同时,加大对中西部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支持,培养本土化人才,减少 “孔雀东南飞” 现象。

四、结语
青年失业率高企,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 “要素驱动” 向 “创新驱动” 转型的阵痛。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发力,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发挥制度优势。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失业不是市场的失败,而是政策的失败。” 唯有通过系统性改革,才能让青年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