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中國青年失業率高:結構性失衡的深層邏輯與破局之道

image

近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 年 7 月我國 16-24 歲勞動力失業率達 18.9%,雖較峰值略有回落,但仍維持在 16% 以上的高位(見圖 1)。這一數據背後,折射出中國經濟結構深層失衡的系統性矛盾 —— 青年失業已非周期性波動,而是產業結構、財富分配、教育體系等多重因素交織形成的結構性難題。作為觀察中國經濟的窗口,青年失業率的高企既暴露了轉型期的陣痛,也為理解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提供了關鍵線索。

一、現狀:青年失業的結構性特徵
圖 1 顯示,2025 年青年失業率曲線(紅)始終高於 2024 年(黑),尤其在 7-8 月攀升至近 19%。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據不含在校生,意味著真實失業壓力更大。與成熟經濟體不同,中國青年失業的核心矛盾並非經濟周期下行,而是勞動力供需的結構性錯配:一方面,傳統製造業因自動化升級持續削減低技能崗位;另一方面,高技術產業雖有擴張,但對人才的要求遠超普通高校畢業生的能力邊界。這種 “升級過快、適配不足” 的局面,使得青年群體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深層邏輯:多重失衡的惡性循環
青年失業率高企的本質,是中國經濟長期結構性失衡的集中體現,其根源可歸納為五大矛盾:

(一)產業結構失衡:效率提升與就業吸納的矛盾
過去三十年,中國製造業通過 “機器換人” 實現了效率躍升,但代價是低端崗位的大幅收縮。據測算,每引進一台工業機器人,可替代 3-5 名流水線工人。然而,高技術產業(如半導體、人工智能)的就業容量有限 —— 一個芯片廠僅能創造數百個高端崗位,卻淘汰了數千個傳統崗位。這種 “技術替代效應” 與 “高端崗位瓶頸” 的疊加,導致大量青年要麼 “無崗可就”,要麼 “學非所用”。

(二)房地產泡沫:財富透支與消費萎縮的聯動
高房價已成為家庭財富的 “抽血機”。央行數據顯示,城鎮家庭住房資產占比達 59%,而房貸餘額占可支配收入的 40% 以上。當六成收入用於還貸,居民被迫壓縮教育、醫療、文化等彈性消費,導致內需疲軟。企業因訂單減少不得不裁員,進一步推高失業率,形成 “高房價 — 低消費 — 高失業” 的惡性循環。更嚴峻的是,房地產產業鏈(建築、裝修、中介)吸納了約 2000 萬就業人口,其下行周期直接加劇了區域性失業。

(三)教育與崗位脫節:“學歷通脹” 背後的技能荒漠
高校擴招讓高等教育普及率升至 60%,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嚴重錯位。某互聯網公司 HR 坦言,“我們需要的算法工程師,高校培養的是‘代碼搬運工’”。這種 “教育 - 產業” 斷層導致兩個結果:一是企業抱怨 “招不到合適的人”,二是畢業生感嘆 “讀了四年書還是找不到工作”。據教育部統計,2024 屆高校畢業生中,僅 32% 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其餘多轉入外賣、直播等低端服務業。

(四)低端服務業的 “就業蓄水池” 困境
外賣、網約車等平台經濟雖吸納了約 8000 萬靈活就業者,但這類崗位存在 “三低” 特徵:低收入(平均月薪 4000-6000 元)、低保障(僅 28% 從業者繳納社保)、低穩定性(平台 algorithm 導致訂單波動劇烈)。青年群體被迫 “降維就業”,不僅浪費了教育資源,更因收入低下無法承擔房貸、育兒等責任,進一步抑制消費,形成 “就業質量差 — 消費能力弱 — 經濟活力降” 的閉環。

(五)區域失衡:虹吸效應下的 “就業洼地”
東部沿海城市集中全國 70% 的高新技術企業和 60% 的高校畢業生,而中西部省份則面臨 “人才外流 — 產業薄弱 — 就業不足” 的困境。某中部省份人社廳數據顯示,當地高校畢業生留省率不足 30%,多數流向長三角、珠三角。這種區域分化不僅加劇了東部城市的就業競爭(如北京碩博畢業生爭搶街道辦崗位),也讓中西部家庭因子女異地置業背負沉重債務,一旦遭遇失業,極易引發債務違約和社會矛盾。

三、破局之道:系統性改革的迫切性
解決青年失業問題,需跳出 “頭痛醫頭” 的思維,推進結構性、制度性改革:

(一)產業政策:從 “效率優先” 到 “就業友好”
在推動製造業升級的同時,需保留適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服裝、玩具),並通過稅收優惠鼓勵企業雇用青年。更重要的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 研發設計、數字經濟、健康養老等領域每創造一個崗位,可帶動 2-3 個關聯就業。例如,上海張江高新区通過 “產學研聯盟”,讓高校實驗室成果轉化為企業訂單,創造了 10 萬個高端崗位。

(二)房地產:構建 “居住屬性” 的長效機制
堅持 “房住不炒”,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將土地出讓收益的更多比例用於公共住房建設。同時,探索 “房產稅試點”,抑制投機性需求。只有讓房價回歸合理區間,才能釋放家庭消費潛力,為企業創造更多訂單,從根本上緩解失業壓力。

(三)教育改革:從 “學歷導向” 到 “技能導向”
推進 “職普融通”,擴大職業本科招生規模(目標 2035 年占比 10%),推廣 “現代學徒制”—— 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學理論,一半時間在企業練技能。例如,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下,青年失業率常年低於 5%,值得借鑒。此外,高校應建立 “產業需求預警機制”,及時調整專業設置,避免 “千校一面”。

(四)社會保障:築牢 “安全網” 與 “緩衝墊”
擴大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覆蓋範圍,試點 “平台經濟從業者職業傷害保險”;提高失業保險金標準(目前僅為最低工資的 90%),延長領取期限;建立 “青年就業見習補貼”,鼓勵企業接收應屆畢業生實習。這些措施不僅能穩定青年預期,也能減少 “怕失業而不敢消費” 的預防性儲蓄。

(五)區域協調:打造 “多極增長” 新格局
通過 “飛地經濟”“產業轉移園區” 等形式,引導東部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例如,江蘇蘇州在安徽宿州建設的 “蘇宿工業園區”,已吸納 10 萬當地勞動力就業。同時,加大對中西部高校和職業院校的支持,培養本土化人才,減少 “孔雀東南飛” 現象。

四、結語
青年失業率高企,本質上是中國經濟從 “要素驅動” 向 “創新驅動” 轉型的陣痛。破解這一難題,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協同發力,既要尊重市場規律,又要發揮制度優勢。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失業不是市場的失敗,而是政策的失敗。” 唯有通過系統性改革,才能讓青年群體共享發展成果,為中國經濟注入持久活力。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