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高速变动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总是认真相信主流舆论叙事,那么 ta 的精神很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主流叙事从来不是稳定的。而是随风而动的、阶段性策略性表演。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评价,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 180 度的转变。而真正的 “信任” 是有情绪成本的。你如果投入了信仰,就必须承受一次次的背叛与反转。结果就是,越是认真对待主流叙事的人,越容易受伤;越想真心相信的个体,反而越容易被打脸。
所以很多人学会了 “表演”,在公开场合展示 “正确的价值立场”,内心却早已空洞、怀疑,甚至麻木。像司马南、宗庆后这样的典型,只是这套伪道德表演系统中的一部分。现在,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信任,往往只能在私下的小团体中维系。公开的道德,经常只是工具和保护色。很多敏感、诚实的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得格外痛苦。因为他们始终在尝试维持内心的秩序,却不断被外部的叙事反复击碎,陷入剧烈的内耗和精神撕裂。
这很像我们上学时候,最焦虑、最痛苦的,往往不是成绩最差或最好的学生,而是那些不上不下、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却又总是受挫的中间层。社会也是一样。信念被反复被颠覆,普通人就会陷入持续的认知失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动荡中反而会怀念过去。传统的价值观,虽有种种问题,但它们通常是稳定的。它能穿透几代人,为个体提供心理秩序和归属感。即使其中包含偏见或落后,也因其确定性而带来精神上的安稳。很多人一生都未曾跳出偏见,但这些偏见不会扰乱他们的精神平衡。
而现在的主流叙事,却经常自我打脸、自我否定。比如一个 50 年代出生的人,人生中听到的主旋律变化次数之多,足以击碎很多试图 “认真生活” 的人的精神底线。昨天日本是世仇,怎么突然又一衣带水,进入蜜月期了,现在又变成万恶的小日本,未来可能为了对抗美国,日本又变成可以联合的朋友,日本又变成自唐朝以来的朋友。昨天美国是帝国主义,今天美国总统成座上宾,现在又成敌人了;昨天口罩不可或缺,今天全面放开像是理所当然。反复、剧烈的价值摇摆,让整个社会的价值基础都变得不可信,也无法延续。
当社会失去稳定价值观,人会失去 “人生叙事”。但人是需要 “人生叙事” 的,我们需要一种内在一致、可解释过去与未来的价值体系。当主流叙事频繁变化,社会无法提供连续的价值支撑时,每个人都只能靠自己。有很多人都变成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不去在意有道德,也不去在意不道德,而是非道德的。一切道德都是形式与工具。他们不再在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在意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一切变成了表演、计算和服从。嘴上喊着口号,心里早已放弃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瓦解,人与制度的信任彻底崩塌。剩下的,只是伪装与演技,是群体压力下维持的 “秩序幻觉”。这个时代,稳定的价值观不再由官方提供,不再由主流媒体传达,它必须由我们自己来构建。我们要在反复摇摆的信息风暴中,为自己设立 “价值坐标”。我们要重新学会观察世界、理解事物、建立信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叙事的翻转与操控。
我们也必须慎重挑选那些能长期信任的朋友,组建真实而稳定的小共同体,在其中保留人性与良知。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套可以持续验证、代际延续的价值观,最终只能靠强制灌输、形式表演与群体压力来维持秩序。而在表面 “稳定” 之下,是日益堆积的精神撕裂与信任崩塌。在一个断裂的时代,我们必须为自己一点一点,重建。这样我们才至于麻木,或者精神失衡。